在动力电池产业链的技术演进中,大圆柱电池正迅速成为新一轮产业化浪潮的焦点。而围绕其产线布局的每一个环节,也都在接受“极限效率”与“极致自动化”的重新审视,锂电中段生产的每一个微动作都被放大——任何几分钟的停断,都会被摊薄到每一颗电芯的成本与一致性上。在诸多环节中,换卷长期是高速卷绕线的“最后短板”。
传统换卷依赖人工穿带、备胶与衔接,通常需要 2–3 分钟,且受人为波动影响,易引发节拍断点与衔接不稳。随着大圆柱产线速度抬升,仅靠人工的换卷模式,已难匹配“连续高速”的产业节拍。
在这一背景下,华冠科技于近期在某头部客户的大圆柱卷绕项目中,成功落地全自动换卷技术,迈出了从实验平台到量产应用的关键一步。
从分钟到秒级:
换卷速度的效率跃迁
在典型工况下,华冠科技的大圆柱卷绕机,可将换卷时间由 分钟级 收敛到 秒级(≤20s);节拍衔接也从“可感停顿”变为“几乎无感”,效率与稳定性同步提升,也为高速电芯装配线(如200PPM级)提供了稳定支撑。
自动换卷并非孤立功能,而是“自动穿带—自动备胶—自动换卷”一体化动作链:
•自动穿带:以机械手与结构协同完成带材导入与精准对接,避免人工拉带带来的误差;
•自动备胶:胶带准备、张力与位置控制嵌入程序,保证衔接过程的重复一致;
•自动换卷:当卷料即将用尽,系统在不停机或极短停机窗口内完成切带、对接与复位。
这套动作链与PLC/MES开放接口相连,预留与 AGV 的联动能力,实现自动上卷、自动接入,为“上料—穿带—换卷”全流程无人化打通路径。
这意味着,一条从物流到卷绕的“黑灯工厂式”闭环链条,已具备落地基础。
从实验室走向整线:
平台化背后的方法论
早在2022年,华冠科技即搭建了实验平台对该技术进行验证。不同于行业内仍停留在概念或半自动状态的探索,华冠此次真正完成了从逻辑设计 → 硬件结构 → 软件协同 → 产业落地的完整闭环。
•平台化设计:关键机构与控制模块做成标准件,统一接口,降低不同机型的集成摩擦;
•场景化验证:围绕材料特性、张力区间、切带形态等核心变量做边界测试,覆盖“ 80% 常态 + 20% 极端”;
•多学科协同:机械、控制与软件系统同步迭代,把一致性嵌进动作逻辑;
•产业落地:在战略客户的深度参与下,构建起“需求牵引—问题共研—试点落地”的闭环路径,推动技术从实验平台加速走向产业实装。
这套方法论来源于华冠科技依托旗下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的长期积淀与打磨——将“看不见的变量”可计算化、工程化、标准化,再复制到新的关键动作上。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升级,
让制造的每一秒都值得计算
在高速制造里,真正昂贵的不是一次换卷本身,而是它对整线连续性与确定性的影响。当换卷从“靠经验的手工”升级为“可计算的动作链”,当它在秒级窗口里稳定复现,中段制造的连续性拼图才算完整。
作为锂电中段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重要拼图,这项技术的实装,不只是一次工艺优化,更是一场围绕效率、良率与智造能力的深度重塑。华冠科技将继续以关键工艺点的智能化突破,推动锂电中段产线向更高效、更可靠、更智能的方向迈进。